网站首页 > 天津教育> 文章内容

【校报特稿】以人为本 培养家国情怀卓越人才 ——我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19-2-9 5:03:2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维塔斯发律师函

  我校始终“以人为本”,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为根本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规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原则,注重分层次、分类别、贴近师生实际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本报在“立德树人”专题宣传中,特推出我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版,介绍我校在激励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优秀学生示范作用等方面是如何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的。

  我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教育培养与管理服务并重,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求实创新的良好氛围,助力国家、社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在学风建设、就业指导和服务、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资助和少数民族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学风建设工作是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着大学,而加强学风建设工作更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我校以传承“双严”校风,助力“双一流”建设为本科生学风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完善各级工作体系,打造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注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让好学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学习纪律的监督与管理。学校从课堂秩序、紧抓考风考纪和校规校纪入手,注重调整学生学习懈怠情绪,促进学校学风清正,纪律严明。加强学生主体性的教育与引导。我校通过员谈心工程、职业发展咨询、心理小组咨询等流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推行学业工程,在学院、书院设立学业站,安排专业教师答疑解惑,采取学业帮扶岗、配备学业朋辈导师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抓好班级建设,以好班风促好学风学校组织全校200余个本科班级开展了“五个一”创建活动,举办了“好班长、好班风评选活动”,班风班训引领班级建设,校园处处充满正气;激发班主任作用的发挥,开展“我和我的班主任——学生心中的故事”征集宣传活动,发动学生用真挚的笔触记录下班主任在参与班级建设、关心学生生活等方面的事迹并大力宣传;召开班主任工作,不断完善和健全班主任选聘、培养、考核、激励工作机制。

  评选“好作业”“好笔记”,诠释“好学风”笔记和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记录了学生接触、领会、研磨、提升的学习轨迹。学校连续5年在本科生中开展了“好作业、好笔记评选活动”,并对获作品进行了展览,其中获得“特等”的笔记和作业还有机会被学校档案馆收藏,作为珍贵史料。该活动举办以来,先后得到了《中国教育报》《渤海早报》等新闻的宣传报道。

  学生学风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形成了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学工部、教务处齐抓共管,建立了合理的工作系统;各学院党委、行政班子密切配合,加大了经费、场地、人力等保障力度,并充分动员师生力量,做到各项工作落细、落实。组建充实有力的工作队伍。我校将专业教师、退休教师、教务员、员、优秀高年级学生等引入工作体系,组建教学工作队伍。该支多元化的队伍在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细致入微的指导和服务。注重好学风氛围的营造。学校不仅将好学风氛围的营造局限于校园广场、教学楼内、图书馆中,还扩散到了学生宿舍、学生活动公共空间等区域。

  就业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我校逐步完善了面向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学生的就业教育引导机制,加强精准帮扶和人文关怀,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需要紧密结合,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特点,分层分类,开展精准就业指导和教育活动面向博士生、毕业班学生、低年级学生、女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生群体,学校形成了以“博士名企行”专题实践、面试特训营、校友话职场、“非你莫属”模拟招聘大赛、“女大学生就业抗逆力”等品牌为主要内容的“职通未来”就业力提升计划,努力为学生提供全周期、个性化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仅2017年,学校就组织就业教育类活动222场,受益学生达10463人。

  进一步加强和重点用人单位的交流,鼓励毕业生到国家战略领域和重点单位发展,优化就业布局学校不断推动校领导走访、学院领导走访、员挂职等项目,进一步密切和重点用人单位的交流。近年来,校党委李家俊、校长钟登华亲自带队走访中航工业618所、航天科技学校、华陆、华为、大疆等重点用人单位。2017年组织动员学院副、员到中核404公司、上海电气、中国电子科技集团14所等58家用人单位走访交流,密切了各学院和对口用人单位的联系。近5年,学校共选派了30名优秀员赴中建西南院、中物院、航天科工二院等19所重点单位挂职学习,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和,增进校企交流。此外,学校还不断推动“胸怀家国·寻梦立志”名企行、校友寻访专题实践,鼓励学生到重点用人单位走访交流,加强和重点单位就业校友的联系,了解国家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的发展形势与人才需求。

  加强政策宣传,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学校积极做好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国家基层就业政策宣传。学校制定《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天大校学[2017]10号),校党委李家俊、党委副雷鸣等专程到各地看望选调生;积极做好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国家基层就业政策宣传,开展“励行计划”“榜样之”等专项活动,近2年选派261名优秀低年级学生到广西、贵州等地公共服务部门挂职锻炼,增强职业体验感,培育学生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人生追求;实施赴基层就业培养“青苗工程”,开设各类实践课程。

  近3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居于全国高校前列,到国家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稳步上升,其中2017年就业重点率达59.39%。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其他领域相比有相通性,也因其学科特点而具有特殊性。心理工作是校园安全稳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学生工作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途径。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助力人才培养为核心,保(校园)安全、助(学生)成长、促(队伍)发展——结合的工作,不断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形成了教育、咨询、治疗、研究——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全面服务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

  在教育方面,学校课堂内面向本科一年级5200余名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利用心理素质拓展、心灵成长工作坊、心理素质提升立项、暖心系列活动等,打造立体化的课外教育体系,总计年均覆盖达20400余人;在咨询方面,年均接待来访者1400人次;在治疗方面,年均危机干预37人。

  为进一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塑造学生优秀心理品质,心理中心探索建立了“多层次、定制式、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学校立足“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求是学部设计了“积极心理品质提升”教育项目,为“含英班”配置了“领导力提升”培养项目;针对学生一般性成长问题,为博士生群体提供了“人际沟通能力提升”课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提供了“自信力提升”项目;面向有特殊心理困扰的学生,开设了考试焦虑、抑郁、伴侣关系等小组咨询,运用团体咨询技术,让学生们的心理困扰在小组中得到疏导和。

  重视队伍建设,促进工作可持续发展目前,我校心理中心有专职教师8人、行政管理人员1人,所有专职教师均为临床心理学和医学背景,其中注册心理督导师1名(全天津共3名)、注册心理师3名。学校心理中心下设应用心理学硕士点,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平台。在员队伍中,有44人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11人具有资质,33人取得中国就业促进会初级拓展培训师资质。

  我校先后于2013年获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培育单位(首批全国共6所),2015年获批成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实习机构(全国共13所),2014年《致命性心理危机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

  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国家扶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抓手,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体现共享发展的重要途径。我校学生资助工作总体目标基本可以概括为:精准资助--提高学生资助工作水平,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资助育人--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学校已经基本形成了 “经济资助、思想引领、激励、素质拓展、成长保障”五位一体的资助育人工作格局。

  抓“精准”,确保资助有实效我校注重构建资助政策“精准宣传”渠道,通过建立资助专员制度、开展资助政策宣讲、召开助学金评审发布会、建设资助工作微信平台等工作,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方式,通过细化认定等级、严格认定标准、规范认定流程、加强日常管理等,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更加科学、准确;完善“精准分配”制度体系,优化国家助学金和专项助学金管理办法,发挥助学金的助困功能,优化国家学金和专项学金管理办法,发挥学金的激励作用,修订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发挥勤工助学助困育人功能。

  2017年学校评选的校级及以上学金合计48项,励学金、助学金合计38项,投入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864万元;近2100名学生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校园地贷款解决学费、宿费问题;新设“明德贷学金”和“至善贷学金”,用于学生出国留学和大病支出,学生可申请到5 ~ 15万不等贷学金资助。学校经济资助体系完善,各项助学措施相互补充,基本实现了精准资助。

  抓“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引导,依托学生、学生组织开展、励志、诚育活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加强优秀典型选树,通过“优秀学生标兵”“自强之星”及学金评选等活动,发挥优秀学生的朋辈示范教育作用,在校园内营造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素质,免费为其提供钢琴、吉他、舞蹈、书画等培训,每年受益学生达800人;依托“丰羽工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技能培训,培训学生每年近千人;连续8年开展“双百工程”活动,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观看百部电影”“阅读百部图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近2年来,我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1项工作报道被刊登在教育部“一线项工作被全国学生资助中心网站报道,1项工作被教育部微信平台报道;连续4年在中央部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中获得优秀,其中2015年获得全国第4名。

  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少数民族人才,对实现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是高校的责任。

  我校少数民族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总体目标:将我校建设成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和民族团结、反对的坚强阵地;将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者,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配齐配强工作队伍我校成立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任组长,多部门横向协同合作;校院两级纵向联动,形成全员参与、反应迅速、源头预防的工作格局;按50:1生师比在学工部配备了2名专职员,聘请了2名内派管理教师驻校工作,不断提升队伍工作水平。

  加强思想教育,筑牢思想认同基础我校以思政课和课外实践教育活动为载体,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公识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学生牢固树立“5个认同”、“3个离不开”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组织;设立了“民族榜样学金”,发挥优秀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规范日常行为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我校对各民族学生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的原则,混班教学、混编住宿,校规校纪面前一视同仁。2015年,学校全面实施学业标准一致化,合理设置培养计划,规范成绩管理,对学业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采取“一对一”学业帮扶举措,保障教学质量。

  构建多元服务体系,用心用情关爱学生我校构建和完善了学业、资助、就业、心理等多元关爱服务体系,以资助育人体系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无忧入学、学业;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学生适应、愉快学习;以就业创业教育和帮扶体系引导毕业生投身重要行业和岗位,服务国家建设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我校为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其中不乏“自强之星”“民族榜样”学金获得者。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