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瑛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兼任省“思想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省伦理学会副秘书长、市青马工程导师等职。十多年来,她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业务水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人为已任,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同事尊重的优秀教师。
作为分管思政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副院长,她和教师们一起潜心研究教学理论,系统开展教学实践,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和老师们一起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涵盖必修课、选修课程群、课在内的“一体”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了具有大学思政课特色的“一个基础课型、五个辅助课型”的课型群,系统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大力开展学生培养教育的创新。特别是在2017年思想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建设中,组织开展“行走的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驿站”“19分钟讲十九大”等活动,受到同学们的欢迎。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2017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共有50多位教师158个教学班级使用新新技术进行教学。这些创新举措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和实际效果。2017年4月5日《日报》、网在头版以《糖一样的味道、盐一样的力道——大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为题,介绍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
在教学研究方面,她先后主持了教育部项目“思想理论课教学合力研究”等10余项教学研究课题。完成《基于“双主体教学”的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析》等教学研究论文多篇,编写《思想与法律基础读本》等教学参考书3部。她所讲授的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所在的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几年来,她本人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二等1项,省优秀教学一等2项,二等1项,省高校思想理论课“精彩一课”教学比赛一等1项,2015年入选“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2017年在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展示中荣获“教学标兵”称号。
石瑛同志不仅在教学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她还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深化科研。在近年中,作为负责人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结构与运行:思想教育机制研究》、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理论品性与实现径研究》等各级项目10多项,参与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传统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获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摘编,出版专著1部,提交并被采用省部级以上咨询报告2项,荣获省社会科合会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等多项励。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学院提出“让十九大冒着热气进讲义、进课堂、进头脑”。为加快进度、提高质量,石瑛组织专人收集发布权威报道、名家解读,以“全面推进十九大进课堂”为主题,统一制作教学课件,划分教学重点难点,剪辑短视频,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素材。在讲课形式上,教师们开展了“19分钟讲十九大”活动,同步解读十九大报告,使全校2万余名学子在一周之内,通过自己的老师第一时间掌握了十九大报告的主要和历史性贡献。此外,开展“十九大代表讲十九”活动,邀请十九大代表大学杨振斌和于吉红院士,走进思政课堂,解读十九大报告,让十九大落地生根。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生眼中的十九大”“新闻十分钟”等接地气的学习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关注十九大、研究十九大、宣传十九大。2017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央广网记者深入到石瑛的课堂进行采访,并在中国之声《新闻和摘要》节目中以“以大学创新开展‘十九分钟讲十九大’活动”为题进行了报道。《中国教育报》、、教育部网站也先后报道了大学十九大进课堂的情况,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进行转载转发。
作为一名思想理论课教师,石瑛同志既追求知识传授上的科学性,追求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更致力于以扎实的学风、的师德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引导学生,把立足点放在育人上。该同志先后担任了市青马工程导师、大学党校兼职教师,大学青马工程导师、大学学生组织M·M学习研究会指导教师等,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2017年,石瑛同志担任大学青马工程7名的导师,引领学生开展《大学红色基因传承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等项目研究 ,同时担任2支“大学生宣讲十九大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的指导教师。她把指导学生活动作为思想理论课的课外延伸和必要补充,也作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身成长,提升社会调研能力的平台,和学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