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塑造功能和熏陶功能,能够把各种个人的、主观的产品变成社会的和客观的意识和,传统文化对中医教育亦是如此。尤其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已经几乎成为一种另类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所谓非主流文化着浮躁、奢靡的气息蚕食着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医学植根于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全面提升中医学子的传统文化素养,对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大有裨益。
中医教育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丰富的文化积淀是中医教育理论的思想源泉。孙思邈的“大医精诚”,道出了作为一名医生的最高境界,即是德艺双馨,这是中医教育的终极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相一致的。中医教育不外医德与医术这两个方面,只有具备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对经典著作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树立“仁术济世”的志向,才能在医术上达到至精,在医德上达到至诚。故中医教育必以传统文化为基,才会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首先,在医术教育方面中医学是一门富含和临床经验并自成体系的学科。无论是其理论体系,还是其研究方法,均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自古就有“医易同源”之说,的“天地人和”,易经的“”等,都与中医学密切相关。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蕴含大量哲学思想,所以历代中医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借助古代哲学的思辨方法进行的,并由此取得不少突破。中医人才知识结构在这方面的特殊性,是现代高等中医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之一。“文是根基,医是楼”,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医学家,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我们对历代医学人才成长过程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他们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较好地体现了医、文、哲的有机统一。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自幼好学,日记千言”。此外,“命门学说”的者之一的赵献可,“好学淹贯,尤善于《易》而精于医”。故古有“文人学医,瓮中捉鳖”之说。亦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代很多无缘于的文人由此而成为济世活人的医家。
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指出:不通儒者“保无有读死句下者”。如其举例说:“景岳谓熟地补阴,即于‘阴’字疏,其不能补阳处自在言外;人参补阳,即于‘阳’字疏,其不能补阴亦在言外。注之即所以砭之也。”可见,传统文化有助于对古典医籍的深入理解。事实上,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中医理论。中医教育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若缺乏传统文化素养,不谙,将有碍中医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中医临证水平也难以提高。故学习中医必以传统文化为基。
其次,在医德教育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的“”、墨家的“兼爱”、的“寡欲”及佛家的“慈悲”等各家伦理思想与主张,无不对古代医家的素质、行为有着深刻的伦理限定。如“医乃仁术”之说就源于“天下”的原则。中医强调关注人、爱护人,把作为医者的准则和追求。在医学领域,“仁”是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即“术”来具体体现的。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普救含灵之苦”,这是佛家“慈悲”思想的体现。
传统文化对中医教育有着深远意义,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文化与思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而传统文化却被束之高阁,这是导致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
在步入中医院校接受系统教育之前的学习阶段,我们称之为中医学前教育,主要包括中小学教育。目前,中医学前教育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有所欠缺,这使刚步入中医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本来无可厚非,但现代中小学教育中,过于偏重数理化的学习,以及注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却普遍忽视其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熏陶。其中仅有的语文学习,也只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渗透。而在家庭教育中,也很少有家长会注重孩子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以及社会大的影响,使得我们很多准大学生们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潜意识中有所,这就是中医学前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学习给中医教育带来的弊端。
中医学现行的教育模式是东文化和医学知识同时授受的过程,这就是中医院校教学过程中比较独特的地方。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科学,属于东方文化范畴。中医院校的教学过程以中医专业知识为主,侧重于东方文化,但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胜任现代医疗保健工作和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教学中还安排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和西医学的有关课程,学生入学时一般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的基础知识,所谓先入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文化与思维模式。相反,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及基本观念等比较生疏。相对现代科学及西医学而言,中医知识的学习令他们感到迷茫,很多学生称之为“读”。这正道出了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东文化知识并授,学生在学习掌握时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
目前许多中医院校响应国家教育部高校扩招政策,进行扩建扩招,中医学子的队伍不断壮大。进入中医院校学习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愿报考学习中医学,第二类是父母家长要求报考,第三类是落选后被调剂过来。其中很多学生都属于盲目报考。中医本就,名词术语古奥,与现代化差距甚远。而即便是那些带着很大热情报考中医院校的学生,一接触中医学科,、、脏腑、概念相对抽象,也不易领会其中要旨。而西医学科,看得见,摸得着,概念清清楚楚。此时,医在学生心目中的反差便开始了。
再者,随着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人文思想逐渐被边缘化。于是,可以用很大的篇幅去采访报道飞船,却鲜有对于文化传承的关心;电视广告播放的无外乎高科技的产品和技术,却鲜有对历史文化的宣传。现今重科技轻人文的社会氛围,导致中医学生在潜意识中重技艺而轻人文,这使得他们不知不觉步入尴尬境地。因为对于中医学而言,技艺固然重要,但中医学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实践学科,人文思想是其重要基础。传统文化素养不达标,使得目前中医院校的学生普遍对中医学缺乏应有的热爱与信心。他们在无法深入理解的同时常处于的迷茫与困惑之中,所谓“志不坚者智不达”,试问这样如何能学好中医学?
针对目前中医教育中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的或意见,加强中医传统文化教育,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祖国医学。首先,要注重中医学前教育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在中小学教育中可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比如在课程中专门增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引导一部分学生早早接触传统文化及思维模式,也可将传统文化知识列入升学考试大纲,作为能力评定项目之一。
在语文教科书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的元素,尤其注重中医学知识的穿插,如现今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诸如“扁鹊见蔡桓公”之类的文章,可以多加选编。此外,还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兴趣班中,如开设围棋、太极拳剑、书法、民族乐器、国学等课程,供学生选修,以培养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其次,进一步完善中医院校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医教育水平要提高,关键在于中医的精髓部分要讲深、 讲透、 讲广,使学生深入理解而触类旁通。鼓励学生熟读甚至传统经典书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在打好中医学功底的基础上,再学习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病理学等课程,使学生对人体和疾病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以便进入临床能更快地适应。授课过程中,西医应重基础,而中医应重临床,这样使学生遇到疾病既知道其病理变化,又知道辨证的核心,药到病除。只有这样不断努力,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医人才。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许多技艺多为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授,言传身教,口口相传,使各种技艺得以流传,如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李东垣师从张元素等。师徒教育是古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之一,师承模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时代变迁的缘故,现代中医教育不可能完全回复到古代师承模式,但可适当借鉴效仿,让刚步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早早接触到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领略他们的医德医风,学习他们的技艺,将有助于坚定学生的信心。
再次,加强中医院校校园及教师队伍文化建设。在加强中医学子传统文化素质上,首先要加强中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文化品位。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改善学校的文化氛围,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以中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如在校园里增设中医文化气息浓郁的建筑、壁画、等,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应增设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数量,调整文化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文化类课程的考核方法等。
此外,还可以在平日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多多引进高雅艺术文化的巡演活动,邀请优秀的艺术团体和传统文化的艺术团体进校园以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其次,加强教师队伍文化建设,提高传统文化。教师是先进校园文化的源头,教师队伍的整体文化素养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文化上,关键要教师有较深的文化功底,较好的文化素养,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传统文化,帮助学生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真正地认同传统文化。因为,大力加强教师队伍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
最后,重点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有传统特色和文化涵养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文化现象面前,能够,学会取舍。通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发掘和寻找传统文化之根,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中汲取精华,剔除糟粕。
其中,如何处理好东西文化冲突是很多中医学子感到困扰的问题。近代名医张锡纯在东渐,群情惶茫之际,明确指出:“事贵师古,尤贵与古为新,方能使医学日有进步”,“吾人生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而不能与古人为新,俾吾中华医学大放于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可见,继承是发展的前提,中医学子应该在继承好传统中医文化的前提下,进一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发展中医学。而关于医的区别,恽铁樵老先生也曾这样说道:“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道出了文化的不同哲学思维模式,中医学子可慢慢在学习实践中体味揣摩其中的涵义。
本文来源于ip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