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学15:10的下课铃和芳草地国际学校外籍学生的欢声笑语,最后两场分论坛在掌声中谢幕。至此,2017年第二届(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站画上了的句号。
2017年11月20日,在大学附属中学、中学、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石油学院附属中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分别举办了以未来教育之高考、课程创新、国际化教育、特色教育、未来教学为题的五场分论坛。2000名全国各地的校长在主论坛详尽探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后,分论坛以不同的视角,把未来教育的概念更加深入至校园和课堂。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研究与数据处副处长张智,在致辞中提到:创新是破解我们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及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手段。当社会进入新的时代,教育也进入了深水区,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变革是深层次、根本性的。高考体制的变化,是整个教育综合中最重要的一环。
附中分论坛以高考为议题,校长王殿军提出,高考最难改的是多年形成惯性的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的固有观念。在谈及走班教学时,他讲到,许多国外教育专家,最欣赏中国有班级、有同班同学,其次是教师集体备课、教研,取长补短。中国教育中有很多自己的独特优势,并非应该完全效仿欧美的做法。因此在高考面前,附中也从未想过要取消传统的教学班级。
分论坛还特别邀请到《人民教育》副总编辑赖配根,与王殿军共同探讨了关于人才培养的话题。王殿军谈到:在教育抓公平与均衡的同时,有没有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如果一个国家只培养出素质均衡的合格,谁来在各行各业引领发展呢?完成国际竞争任务的一定是拔尖的优秀人才。
目前我国对拔尖人才培养,还缺少氛围,一些学校用各种方式挑选出了拔尖人才,却没有按照人才需求敞开空间,仍旧是追求高考成绩。培养拔尖人才,首先要培养、置疑。第二点是培养思维模式、动手实践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给这些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正的拔尖人才,往往依靠的是自主学习的能力。
除此以外,附中副校长杜毓贞、主任邱楠,还分别分享了“综合素质评价”与“序列、动态式的科技教育”,将附中在高考背景下的努力与成绩做了立体的呈现。
中学的分论坛主题为课程创新,校长夏青峰在论坛上进行了致辞。在任炜东的分享中,请到了四位来自中学的学生,他们以切身体会讲述了在这所学校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他们最大的感受,是中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的学习空间。任炜东补充道,想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就要求课程具有丰富性和选择性。当天下午,25门学科和特色课程,很好地向与会校长展示了中学在课程创新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来自师范附属学校的校长王,同样谈到了学校要尊重每一个孩子、适合每一个孩子,在新时代各种各样的变化中,教育者要保有的心态。教育变革的核心是打开和,让核心素养在全人发展中落地,进而引发课程结构的变革。
在北师大天津附属学校校长杨伟云深度分享了学校种种创新实践后,首都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吴晗清在点评环节,向与会校长重申,做教育要不忘初心,当校长更要如此。
在聚焦国际化教育的芳草地国际学校,公办、民办、国内、国外的专家们分别分享了他们在国际化教育领域里,对课程与实践的思考。
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刘飞在《STEM教育的冷思考》中分析了中小学开展STEM教育的实际情况,也分享了学校自身的实践与体会。他认为,STEM教育想要进入到基础课程中,还需要与原来的课程做好关联和融合,将STEM教育与学校自身的情况相结合。学习STEM教育不仅仅是仿其形,而是学其神。
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未来学习,是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新话题,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给学校的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可能,这些也对学校运行的原有的规则提出了新的挑战。京校校长John DArcy分享了学校在未来学习模式上的探索,激发了校长们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学生充满动力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国际化教育分论坛还设有圆桌讨论环节,现代教育长廖厚才对话北师大二附中国际部校长马骊、八十中主任王瑾、天津英华国际学校总校副校长John Evans。在“如何通过国际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主题下,通过一问一答,碰撞出了更多火花。
在下午的课程展示环节,中国学生学英语戏剧,外籍学生学中文,不仅展示了芳草地独具特色的课程,孩子在课堂上真实的反映和表现,也让校长们感到惊喜。
在未来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是重要的传承,这是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郑德林在石油附中——特色教育分论坛致辞中提到的。
石油附中校长孙玉柱说:做好教育,贵在,贵在建设,贵在创新,石油附中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中力求创新,将铁人与学校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五维文化”的校园特色,使其成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雷玲则认为,在未来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学校需要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未来教育顶层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育信息化的创新课程体系,借助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信息技术助推课堂结构的变革。在教育助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带动教育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学校唯有以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教育。
主持该场分论坛对话环节的是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王毓珣。他提到,在学校教育已经由以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2.0时代,迈入以个性化教学为代表的3.0时代。未来学校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校长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对话环节中,王毓珣、孙玉柱、雷玲,以及武汉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校长阮正林分别就心目中的未来学校、未来教材、学校教师价值管理等多个角度展开论述。王毓珣犀利直接,连连发问,对回答做出的精彩准确点评让人印象深刻。
在中国教育科学院,中国教科院院长田慧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韩立福等同与会校长们一道探讨了未来教学发展趋势以及学本课堂实施推进的相关问题。
田慧生院长在致辞中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生活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其核心是育人方式的,而育人方式的关键在于推动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这个的实践中,学本课堂其独特价值便凸显出来,学本课堂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着眼,其最大特点是对教育学关系进行调整,让传统以教为主的课堂,真正以学为主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田慧生同时表示,学本课堂的成效是多方面的,而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我们把学生真正解放出来,学生会学、想学,那么学习成绩提升自然水到渠成。依托学本课程,学校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面貌,改变了我们课堂教学的生态,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引发的是一场课堂教学的。
韩立福在为分论坛做的题为《学本课堂:未来教学创新新模式》的报告中提到,全世界学校课堂都在进行着“的”,将“教授的场所”为“学习的场所”。在这中背景下需要我们实现“教本课堂”到“学本课堂”的关键性转变,学本课堂是师生共学、师生共长的地方,让教师由知识的者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成建构性学习者。
未来教育的发展是面向多方面的,各具特色的五大分论坛,让与会校长们在收获了沉甸甸的食粮后,又收获了可实践的参考1案例。11月25~26日,我们将带着更多的惊喜,与众多教育者相聚在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