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天津新闻> 文章内容

天津日报新大楼来之不易(图

※发布时间:2018/9/8 3:00:4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说起我和新闻的,那还得从我12岁当学徒工开始。我出生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6岁时,在上海从商的父亲突然病逝,我由祖父母抚养长大。1942年,12岁的我跟随同乡到芜湖一家棉布号当学徒。因为喜欢写东西,1945年,我写了一篇名为《我的学徒生活》的小文,被芜湖的《火炬日报》发表,因为写了我学徒生活中的苦与乐而了老板,只好离开。

  1946年初,我到上海找我从商的叔父另谋生,了半年后在一家棉布号当店员。上海解放后,我边上工人夜校边参加厂里的工会活动,并担任《上海店员报》的通联工作,负责编写,还经常给《解放日报》和《新闻报》撰写新闻稿,被两报评为优秀通讯员。1951年下半年由工会选送我到上海市税务局搞“三反”运动,之后就留在税务局任专员和查账组长,因为我喜欢写东西,让我担任秘书和团总支副,可以说,是我的兴趣爱好一步步引导我了新闻之。

  1956年,税务局领导看我刻苦好学,为我创造自学条件,鼓励我去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我带着一颗平常心去应试竟然考上了。当我收到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喜极而泣。没想到,像我这样一个只读了5年小学的童工,竟然考上了大学!

  1961年大学毕业,我被分到了当时是省会的天津市,进入日当编辑,后担任驻津记者,就住在天津日里。我记得是在日报老楼的4楼办公。后来《日报》迁走我仍留在天津,继续做驻津记者。1972年,在老领导石坚的推荐下我调入天津日报工业部当记者,采写了许多工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发表了许多有分量的长篇通讯报道。两年后,我任工业部副主任。引滦入津时,有关中央领导来天津视察,派我随行报道。我跟他们一起到达引滦入津的源头—省迁西县滦河中下游的潘家口水库。当时有、及外地驻津记者站等多个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宣传部便指定由我和一位记者负责起草写通稿。当晚别人都去吃饭了,只有我们俩在那里赶写,又连夜赶回发稿。当我从潘家口水库赶回到已经是夜里12点多了。还有一次,派我和另外一位记者去上海采访,已经是快过年了,我们抓紧时间马不停蹄地进行采访,回来那天正好是大年三十夜,火车上冷冷清清,回到家时已经是转年的大年初一凌晨了。此次采访,我在《天津日报》开设的“学习上海、常州先进经验”专栏,发表了10篇消息和通讯,在本市的相关行业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受到了读者和市领导的好评和表扬。

  没想到的是,从小热爱新闻事业的我,竟然在年过半百之后转行干起了基建,参与了天津日大厦建设的全过程。说起今天矗立在南楼的这座日报大厦,可谓来之不易。从立项开始,经历了10年之久的波折,最终经过三届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总算建立起来。

  天津日原道旧址是一栋老旧建筑,在1976年大地震中震损严重,经有关部门鉴定为“危房”,经报市委批准,决定易地重建。1982年,当时的代市长和市建委的领导到天津日现场办公,说:“新天津日不建在海河边,就建在胜利(今南京),决不能建在一个很憋屈的地方。新建的不仅要解决天津日用房困难问题,而且要为天津市新增一景。”最早的新大楼选址在当时的胜利海光寺,并制作出了沙盘模型,但后来因为资金等问题未获市计委批准。

  1985年,市长召开抓紧筹建天津新闻中心的会议,确定在河西区大沽南与小围堤道口处兴建新的天津日报大厦,当时叫新闻中心。成立了新闻中心筹建领导小组。老领导石坚考虑我长期跑工业口的报道,与市里的基建、建委、计委、科委等相关部门比较熟悉,就让我参与筹建新大楼,让我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这样一来,我就必须要离开热爱的新闻岗位了。要说当时心里还真有点舍不得,我从小就喜欢写东西,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对新闻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一下子改行去搞基建,内心不无失落和。虽然思想上有疙瘩,但我还是领导安排投入了新工作。没有前人栽树,哪有后人乘凉。正如老市长说的,这是“功在当代、福及子孙”的工作。于是,我从头学起,苦读相关的业务书籍,向内行人请教,拿出当年干新闻的劲头干起了基建。

  一天,我跟随到市里各处巡视,当车开到南楼尖山这个地方时,用手一指说:“你们天津日报盖楼,就盖在这个地方吧!”当时这里还是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我赶快回向石坚同志汇报,把这个地点定了下来。有了地点,还需要资金,需要规划和设计,这样才能立项。但当时的“家底”根本不够,离盖大楼需要的资金还差很远。于是,我又开始四处跑贷款,筹集资金。把大楼盖成什么样子?当时有好几个设计方案,有方形的,也有现在这个三角形的,认为这个设计有特点,于是就定了这个设计方案。1987年12月31日,天津新闻中心(即日报新大楼)经市领导批准开工。但一年后根据有关工程缓建,之后又停建。后考虑印刷厂的需要,向市里提出先期建设印刷厂的请求得到批准,1990年12月25日,印刷厂工地开始打下第一根工程桩。1991年6月,印刷厂工地开槽,1992年底建成。同年4月,市委相关领导在召开办公会议,决定同意恢复日报大楼的建设,将原新闻中心改名为天津日报业务大楼。1992年5月1日,由社长邱允盛主持,天津日报大楼建设举行了开工仪式并打下第一根工程桩。1993年3月5日,市人民正式公布,天津日报业务大楼被列为天津市改善人民生活的20件实事之一,并于1994年年底竣工。

  大楼盖起来了,搬过来了,但是我没有进大楼工作过。那时我已办完退休手续,就在大楼后面的印刷厂里一间办公室上班。虽然我没有享受新大楼的,但我参与了这项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建设,心里还是很高兴的。更让我高兴的是,天津日报大厦在当时是全国省级中的第一座,后来《解放日报》等许多都到这里来参观取经。如今,纪念《天津日报》创刊65周年,这座大楼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因此我感到骄傲。

  余发乾,1930年出生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进入《日文章马伊琾度假报》当记者、编辑。1972年调入《天津日报》,历任记者、工业部副主任、基建办公室主任等职。1990年退休后继续返聘工作到1997年。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

关键词:天津日报大楼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