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天津新闻> 文章内容

天津上“大王庙”内曾经有座上海市美术学校

※发布时间:2019-1-9 4:55:1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吕雉的情人

  消息传来,在天津的一条弄堂里,屋内一阵骚动。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青年画家陈逸飞已经画出了《占领》而声名鹊起,为了避开慕名前往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今上海油画雕塑院前身)的“粉丝”干扰,他躲到他的老师身边画画——天津414号,当时是上海市美术学校所在地。

  成名大师兄的到来,引起在校学生围观。正在上海市美术学校绘画专业学习的朱刚着迷地看着陈逸飞的人物写生。原来陈逸飞画画,与平时课上老师教授的方法有异。比如老师说要按照逻辑“先整体后局部”,但陈逸飞画画是先从局部开始,一上手就刻画眼睛。当时朱刚有点纳闷,后来悟出缘由——经过多年基本功训练的陈逸飞,心中早有整体,可谓胸有成竹。

  这所隐身于老居民区里的学校,当时条件很差,窄小、破旧,采光不良,甚至还不如今天一间儿童画室,却默默了陈逸飞在出国前一批作品的诞生。

  根据《上海文化艺术志》资料显示:上海出现油画的渊源之一是明清之际传教士教宣传品的传入。其二是沿海商埠的贸易流通,诞生了一批描绘沿海商埠景观、风物和人物的风光画,吸引商人购买。

  清同治初年,徐家汇天主堂在沪创办土山湾孤儿院附属美术工场图画间(即“土山湾画馆”),成为中国最早的传授西洋美术的机构,开始的任务为摹画圣像,后临摹欧洲油画名作出售,培养大批中国早期的西洋美术人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美术家,如徐咏青、周湘、丁悚、张充仁等先后在此学习。

  清同治末年,上海出现一批外资洋行,如“别发”、“普罗华”、“伊文思”,除出售“WINSON”、“NEWTON”、“REEVES”等品牌的进口水彩和油画颜料外,还出售西画印刷品和有关美术的书籍以及画材工具。

  光绪二十九年,上海创办城东女子学校,创办人、校长杨白民曾留学日本,热心提倡艺术教育。该校设文艺科,后又专门设立图画专修科。李叔同于光绪三十二年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毕业归国后在上海城东女校执教西洋画。曾从日本和西欧考察美术回国的周湘,于光绪三十四年在上海创办传授西洋画的“布景画传习所”,接着又创立“上海油画院”,学生有刘海粟、王师子、杨清馨、张眉荪、乌始光、陈抱一、汪亚尘、徐悲鸿、丁健行等。1912年,刘海粟联合张聿光、乌始光、汪亚尘、丁悚等人,创办中国第一所正规综合性美术学校“上海美术院”(后改名“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采用正规的西洋美术教培养人才。这就是日后闻名全国的“上海美专”。

  此后,多批出国留学专攻西洋美术的留学生相继回国,聚集到文化交汇已成风气的上海,进一步兴办西洋美术教育、创办西洋美术,接踵出现的有中华美术专门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上海艺术大学、立达学园、中华艺术大学、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等美术院校,及天马会、晨光美术会、白鹅画会、艺苑绘画研究所等西洋美术,美术新人不断涌现,造就了一批著名西画家,构成了繁盛的西画格局,使上海成为中国油画的中心。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上海美专迁离上海,与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址设于江苏无锡。1958年2月迁址南京,同年6月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6月升格为本科高校,并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

  上海的画家们则一直筹划在沪上重建一所新的美术学校——原本计划是筹建上海美术学院,后于1960年建成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市美专”,设有中国画、油画、雕塑、工艺美术四个系和中专部。校址起初在陕西北500号,1962年迁至万航渡1575号原大学的韬奋楼,1965年又搬迁至漕溪北502号。这里正是曾经的“土山湾画馆”旧址,在昔日师徒相授的教室里,新的老师教着新的学生,好像时光画了一个圈,又向历史致敬。

  这所学校的简称“上海市美专”与刘海粟的“上海美专”只有一字之别,虽无直接继承关系,但同样都深受上海文化影响。

  当时,孟光是陈逸飞的班主任,同时教素描课。当时的素描以真人写生为主、石膏写生为辅,从到局部,再画到。在老师们的记忆里,陈逸飞画画有,且特别刻苦,不仅课堂上认真作画,晚上还到长宁区文化馆画速写或在教室里画素描。1964年,学业出类拔萃的陈逸飞升入油画训练班继续深造,次年毕业进入新成立的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孟光每每说到这位得意门生时,总是特别兴奋。

  “”期间,上海市美专转为上海市美术学校,1969年又搬到天津414号,俗称“大王庙”的弄堂里。天津因为处于南京以北,被称为“后马”,最初由上海英租界修筑于1851年。1865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用新开辟的通商口岸天津将之命名为天津。

  天津为上海市中心区的传统商住混合区,两侧多石库门里弄住宅,1949年以前分布有许多银行、钱庄。“大王庙”这条弄堂居民杂处,学生来上学,要碰到出门吃早饭、买菜、乘凉的居民。学生要喝开水,也要穿过居民区去“老虎灶”打来,或去浙江上的公共浴室洗澡。

  说是学校,但统共也就一幢房子。楼下客厅算食堂也算会议室,二楼是教室,三楼就算宿舍,20人住一间,房屋破旧、走道狭窄,大一点的家具都搬不上楼,但毕竟可以学习绘画,学生们都不以为苦。

  1976年,朱刚考入学校学习绘画。在天津,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素描水平,开学不久,孟光老师就把陈逸飞等师兄的优秀作品拿来给年轻人作范本。

  上世纪70年代,在入校前,爱好美术的朱刚每一次去画展,总要在陈逸飞的油画前驻足,远观构图和空间,近看色彩和笔触。陈逸飞的《开先锋》《黄河颂》《红旗》等作品细节,朱刚至今还能描述出来。那时几乎没有素描展,进美校前,朱刚能够见到的陈逸飞素描是当时美术爱好者手中流传的黑白翻拍照片,巴掌般大小且几经复制,十分模糊,偶见一张清晰点的,便如获至宝,争相。那些相片是那个年代美术青年手中的“硬通货”。

  在天津学校里,在孟光老师手里,朱刚第一次零距离见到陈逸飞素描原作。陈逸飞的素描十分完美,线条、明暗、虚实、结构都准确地表达了对象,且人物传神,有种呼之欲出的感觉。陈逸飞的素描《海军》被孟老师作为教材,用来写生技巧,“画画一定要从整体着手,该抠的地方抠,该虚的地方虚,才能画出味道。”孟老师还充满期许地鼓励他们:“只要你们也像他一样,刻苦努力,用心画画,同样也能用每一笔线条、每一块明暗,画出完美的作品来。”

  时隔40年,陈逸飞的素描和孟老师那略带乡音的沪语,还清晰地留在朱刚的记忆里。多年后陈逸飞兄弟和朱刚家庭聚餐,餐桌上已经名扬四海的陈逸飞畅谈“大视觉”设想,谁料最后却是壮志未酬。

  就在陈逸飞离开天津赴美三年后的1983年,以上海市美术学校为基础,并入新组建的上海大学,成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新一代爱好美术的青年一如当年年轻的陈逸飞和年轻的朱刚一样,手握画笔走入学校。

  朱刚,1958年出生。现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上海美术学院刘海粟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兼职研究员,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书画院画师、院务委员会委员。

  

关键词:天津美术中学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