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天津新闻> 文章内容

每日新报:见字如面 回看津门的心灵史

※发布时间:2017/12/16 18:38:3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最近,一个名为《见字如面》的综艺电视节目引起了关注,从电视到网络,一众参与的节目明星,用阅读书信的方式让个人情感与时代印记在字里行间流露,充满与时下主流综艺截然不同的人文气息,被誉为“综艺”。在生活中,书信往来这个自古至今的通信方式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而在尺素间写满的爱与家国,情与人生,却渐成一部宏大的中国心灵史。

  在天津历史上,也有不少著名的书信,在那个时代里某一日看似平静地出现,记录个人与国家的故事,而今看来,平凡的伟大在传递中令人震撼。

  至英法情状,除受欧战之影响外,或与昔日居欧时无大异。惟物价高贵,失业者多,劳资阶级之争无或已时,是欧洲执政者所最苦耳。英俄通商条约,伦敦今日已宣布其内容,是固不啻承苏维埃也。在法受欧战影响为最大,战地恢复至今日犹不能达百之五六,满目疮痍,虽在巴黎、伦敦亦可征得,而生活程度之高,伦敦又在巴黎两倍上矣而英国生活程度之高,金镑价格之长,竟超过留美费用以上。倘官费不成,自费求学固甚难维持也。来现已着手翻译书报,能成与否尚未敢必,但总期奋勉达之耳!

  把天津称为他的青年时代的故乡。这里有他一生难以忘怀的战友和师长,严修即是诸多师长中的一位。的优良品德和多才多艺,越发引起严修的喜爱,誉称周有“宰相之才”。出国后,严修专门在严家账上为他立了户头,每半年支款一次,均托人负责转寄。每次收到严修的学费,都要回信致谢。平常也不断致函严修报告情况。如这封1921年1月25日致严修的信,禀报办理入学手续费,并谈到欧洲状况,严修也经常给回信,解答他来信中托办的事项。周严的书信往还,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友谊。

  山岭甚高(此处用圈点标注,提醒登山人要注意了)。如步行宜着布底鞋或山鞋。近山顶有凉亭可以休息。公司门首有轿否,不知其详。即有此,亦是元宝篮耳。如携带物件,乞存在伏龙寺下院。俟翌日属工人往取。公司至下院甚近,不足半里。至下院时,乞交老妪收至妥。下院中仅彼一人。李叔同

  生活中的弘一大师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有一封在1932年农历三月十六写给学生刘质平的书信,其时李叔同应在伏龙寺,他将来看望他的线告诉对方又细心叮咛。不仅仅交代了穿什么鞋上山舒服,怎样去休息的凉亭,对可能会出现的代步工具的种类都进行了猜测,意思是告诉对方,如果行李太沉的话,不便上山,可将行李给下院的老奶奶先收着。不仅如此,李叔同怕自己有所遗©,还用小字将自己介绍的各处地点一一画成图画,将对方来的线用小脚印般的虚线标注清晰,构成一幅图文并茂的旅行指南。与李叔同有过交往的人对他性格中的“认真”都有着统一的认识,即他不论“为人”“为文”都一丝不苟。

  男等现已出发儿昨整理行装,发现二物足以告禀于大人者,其一即去年十月间大人于四川致儿之手谕,其中有引孝经句:“阵中无勇非孝也!”儿虽不敏不能奉双亲以终老,然亦不敢为我中华之罪人!有辱我张氏之门庭!此次出发非比往常内战!早置度外!望大人勿以儿之胆量为念!若能凯旋而归,当能奉双亲于故乡以叙天伦之乐,倘有不幸虽负不孝之名,然为国而殉亦能慰双亲于万一也!张锡祜

  淞沪会战前夕,空军飞行员张锡祜出发前,为父亲留下一封家书。薄薄两页笺纸,记录下一名25岁青年的爱国热忱。张锡祜,天津人,是南开系列学校创办人张伯苓之四子,也是他最钟爱的孩子。锡祜所在空军在江西吉安赴前线,中途失事,机毁人亡。天津南开系列学校被炸后,部分学生和老师转移到重庆南开。得知后,张伯苓怔了许久后,对身边人说:“吾早以此子许国,今日之事,自在意中,求仁得仁,复何恸为。”

  今日,让我们重读这份写于78年前的家书,感受一字一句中的家国情怀,也感受其令人潸然泪下的父子深情。

  这一星期一切为迎接检阅,还有两个星期就要结束,个个紧张,希望你不要以冷脸对待我,好久没有来信,我爱,我想这一生没有人能了解我,生来就是命苦二弟已在七月二日过津反赣来营房见我,只谈二小时我说我们两人感情甚好并且私自订婚,可惜你不愿同我写信,你再不来信,我要请南京爸爸骂你。近来大雨倾盆,江势渐长,如有,,这几年国民经济处处显出穷的现象,长此以往,将来前途不可乐观。

  记者在天津档案馆查找资料时,找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部分普津人的书信,资料中一共有17封信,都是一个人的私人信件,写信人是个在天津服役的年轻军医,而收信的“高冷”女主角则应该是一位中学教师。从倾诉衷肠到探病问安,每封信都线年某个清晨的这封信最为“特殊”,写在迎接检阅训练的间隙,数张信纸都只是掌心大小,钢笔印记流畅但也紧迫。其中充满了相思之情,也怨对方不写信给自己。“不回信”让这个未婚夫感到不安与怨气,甚至“”让女方的父亲出面解决。盼信的焦急自然流露,夹杂在对国家和命运不安里的爱恋之中,让那个年代青年的形象显得真实可爱。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丁认为:“传统书信在近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极速衰落,几乎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据他透露,在家书博物馆中,大多数馆藏书信都写于1995年之前,而2000年之后的则少之又少。张丁提到,在20年前,书信是人们交流的主要媒介,而后电话与移动电话的先后普及让书信往来受到了冲击,而电子邮件和短信也加速了书信的衰落,如今微信和视频的使用,让人们的交往方式更为便捷,可谓咫尺天涯。即时通信手段替代书信,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见字如面、鸿雁传书的年代给人们留下的东西太多。”在张丁看来,书信往来中有很多内涵是“便捷通讯”难以替代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仪式感”。在过去,写一封家书前,你首先要选一张优质的信纸,再去挑选合适的信封。一个人伴一支毛笔或一支钢笔坐在桌前,整理思,让情感和思绪一点点铺开。在家书博物馆中,上万字的书信并不罕见,一写数十页的书信也很多。而信在邮寄过程中,双方都在一个“等待”的过程中,一封信的语言和情感在投递的过程中获得时间和空间的延续性。“传统书信是有距离感的。经历等待、,之后反复阅读、体验,让这一切都充满了仪式感。”

  书信一大重要的功能就是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人们的生活日常、内心活动都依靠书信保存了最原始与真实的“个体原始档案”。据张丁介绍,在家书博物馆藏的5万封书信中,大量内容都能作为群体的“心灵史”进行研究,抗战记忆、抗美援朝、红色记忆等大量内容都存于书信中,这些内容如今都在个人的视角中被挖掘。

  以往对于历史的研究多从宏大的历史构架入手,而书信,尤其是家书则通过鲜活的个体,体现当时人们真实的内心活动。张丁介绍:“未来没有家书可保留的年代,我们的心灵史如何整理,这也是我们如今面临的问题。档案学、信息管理学都在研究探索储存电子信息的方式。”但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是,几个字或者表情符号成为表达的常态,思想上的沟通在信息碎片化的交流在变得淡薄。

  回不去的“书信年代”,为我们留下很多额外的财富。在张丁眼中,很多家书就像是书法作品,从谋篇布局到书法行文都十分规整,更重要的是,这些汉字带着温度,是情感的自然流露。馆藏中,有甚至有2.5米长的家书长卷,还有些信被认真地写在丝绸上。

  书信中体现的伦理价值更值得发掘,中国传统美德以及伦理规范,比如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晚辈如何、做学问,晚辈对长辈的孝敬、尊重;夫妻的爱情、同学之间的手足情谊,以及海外的爱国怀乡情这些情感都在一封封家书中留传。张丁说:“个中的礼仪观念、情感都值得我们体会,希望有时间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让自己放松下来,亲自体验一下写一封信的魅力和。”本版撰文新报记者回振岩

  延伸相关词:

  陈小艺被曝姐弟恋,倒追小伙被当保姆,陆贞传奇演员表,人鱼情未了 电视剧,莫小棋三级,保拉的诱惑,李慧珍老公,luciano rivarola,如意剧情介绍电视猫,电视剧当狗爱上猫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