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发展优质健康管理,推动健康管理标准化建设和认证工作有序展开;推进互联网+健康管理;研发差异化、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包,努力使健康管理覆盖全生命周期;建立健全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建立分级的人员培训模式这是记者从12月14日举办的“健康中国我们在行动”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成立十周年健康管理学术论坛上捕获的最新信息。这些健康管理未来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12月14日,“健康中国我们在行动”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成立十周年健康管理学术论坛在津隆重举行。会议由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天津市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京津冀健康促进行业联盟主办,健康管理协会、省健康服务业协会协办。会议在总结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过去十年工作的基础上,放眼未来,凝聚多方力量,交流探索新时期健康管理发展模式,加快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行动,服务人民健康。
大会由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京津冀健康促进行业联盟理事长、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名誉会长田惠光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会长白玉担任执行,京津冀健康促进行业联盟副理事长、健康管理协会会长邱大龙担任共同。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终身荣誉主任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学荣誉总编辑、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终身荣誉理事长白书忠教授,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杜洪印,京津冀健康促进行业联盟秘书长、健康管理协会党支部杜兵,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党委、省健康服务业协会副会长高红旗,中国医师协会健康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健康管理学会会长洪海鸥教授,天津市医药学(协)会管理办公室主任、天津医学会秘书长熊智,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党支部兼副会长、天津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京津冀健康促进行业联盟副秘书长、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李淑静,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张卿教授,以及京津冀健康管理领域,包括健康体检、慢病预防、中医治未病、运动、营养、心理、质量控质、健康教育、互联网+等方面代表300余人参会,同贺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成立十周年,共商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大计。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老龄化社会日趋严重,慢性病、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各种不良生活方式对人民健康构成巨大,推行全民健康管理迫在眉睫。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于2009年9月15日应运而生,是我国成立较早的省市级健康管理协会之一。
十年来,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始终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牵记,探索出一条以科研创新为,以规范化、法律化、标准化为方向,以深入基层,健康为民为具体落实的健康管理发展之,为天津市乃至京津冀地区的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健康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
健康管理是新兴健康服务行业,如何适应中国国情,切实服务于人民群众健康,是亟待攻克的难题。十年中协会先后设立了体检评估、孕婴、中老年、音乐治疗、中医治未病、慢性疾病管理、护理、运动与健康、营养与健康促进、医学美容与皮肤健康、功能医学等11个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积极探索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创新研究,共完成了近20个健康管理相关项目。完成了天津市第一个由承接的科研项目市科委支撑重点项目“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预警与健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完成了“人群基本健康管理的应用”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应用”两项市卫健委新技术引进项目。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共培训专业人员四万两千余人次,使健康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为提升健康管理人员服务水平,协会组织多场社区医生培训、健康管理师培训和考试。组织专家撰写健康管理系列丛书,制作光盘,帮助社区医生提升健康管理业务水平。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共同组织编写出版了目前国内慢病健康管理最高水平的专业论著《健康管理与慢病防控》。
协会多次接受市政协、市委老干部局、市卫推背图原文健委、市民政局及多家企事业单位委托,为不同人群进行健康管理;持续组织深入基层单位、社区、老人院进行扶贫、慈善、救助等公益健康管理活动;建立协会网站、微信号,举办健康大课堂,开设健康管理咨询热线,通过、、报刊等多途径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几十万人受益。
十年来,天津市健康管理人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努力实践,在协会平台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会议期间,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党支部兼副会长、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十周年表彰决定》,对健康管理做出卓越贡献的田惠光教授,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白玉等8人,对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等19个会员单位,对慢性疾病管理等7个专业委员会和宋崑等30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我国健康管理事业方兴未艾,机构服务良莠不齐,给大健康产业发展埋下隐患。为完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健康管理机构建设,提升人员服务水平,促进健康管理行业发展,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由田惠光教授领衔,2017年在国家认监委的支持下率先开展了工作。
田惠光教授在《健康管理服务认证项目的设立与实施》报告中指出,国家近年连续出台多项促进人民健康的规划、政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到203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防控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传染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干预健康重大影响因素,全生命周期健康。《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中提出“发展优质健康管理。”根据群众健康管理需求和承担能力,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包。目前健康管理服务与国家定位的差距较大,缺乏可落地的服务形态和产品,缺乏行业标准与规范,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人才培养。认证是促进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田惠光教授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国认证认可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的要求,建立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在认监委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下,各有关方面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成立“HQCC中国健康管理标准化建设认证委员会”。2018年12月,《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通则)、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体系、健康管理标准化培训与认证规则等相关技术文件通过国家认监委备案,并在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布。成立“HQCC中国健康管理标准化建设与认证委员会”,建立认证审查员队伍,已有28名专业人员取得国家注册认证审查员资质。健康相关服务认证工作正式启动。
田惠光教授表示,根据不同目标人群,健康管理机构将分为四级,确定每级的服务与质量要求。其中一级机构针对健康低人群进行基础健康管理,包括膳食营养、戒烟限酒、运动、心理等方面的个性化指导,健康状态;二级机构针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通过中医体质辨识与干预、食物干预、音乐疗治法、自然疗治法、仪器调理等手段进行亚健康调理,修复亚健康;机构针对慢病高危人群进行慢病风险管理,运用首次管理、强化干预、随访管理服务包,延迟或预防慢病的发生;四级机构针对已患慢性病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慢病膳食指导、运动处方、心理干预与治疗、中医保健治疗、促进精准治疗、促进合理用药、功能医学干预等方法的健康管理,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
在学术交流环节,白书忠教授做了《我国健康管理现状与展望》的专题报告,通过健康管理在我国发展的历程,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健康管理在人民健康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健康管理建设与发展需要理解与把握的问题。
安徽省健康管理学会会长洪海鸥教授,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张卿,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孕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民,运动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傅力教授,营养与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营养流病学研究所所长牛凯军教授,中老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郝淳敏研究员,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任汤毅教授,天津市健康体检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体检评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事业部部长宋崑,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长刘莉,音乐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苏纪迅教授,医学美容与皮肤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美容整形外科主任姚庆君,功能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苏海燕等专家,分别做了《幽门螺杆菌检测质量控制探讨》《慢病管理我们在做》《运动与慢病管理》《天津营养流行病学队列人群研究及其应用》《未来医学在抗衰老中的应用与进展》《治未病中医健康管理》《新时代健康体检质量控制工作的探讨》《健康管理专科的培养展望》《团结奋斗共创辉煌天津音乐医学事业的回顾与展望》《医美有多美》《功能医学视角下的心血管疾病》等专题交流,精彩纷呈。
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会长白玉表示,习总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是每位健康管理从业人员的历史和责任担当。协会将积极发挥作用,创新服务,引领天津市健康管理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深入社区、机构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宣传;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探讨和推广健康管理适宜技术,提升健康管理的服务水平。
二、发展优质健康管理。积极推动健康管理标准化建设和认证工作有序展开。提升现有示范水平,使之成为优质健康管理的示范;努力拓展健康管理新领域,寻求跨界发展,摸索标准化方案,建立以科学健身为核心的体医结合示范。积极利用健康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互联网+健康管理的发展。
三、促进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协会专业特长,为我市制定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出计献策。根据群众健康管理需求,研发差异化、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包,努力使健康管理覆盖全生命周期。积极探索商业健康保险作为筹资或合作渠道,促进健康管理服务和健康需求有效衔接,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四、建立健全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逐步建立分级的人员培训模式。由目前的单一理论培训转向健康管理理论、健康教育、营养、运动、心理、自然疗法、慢病高危人群专项管理、慢病患者管理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培训,提高人员培训的应用性、可操作性。积极参与“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人员能力评定体系”建设。
五、进一步加强协会自身建设。成立新的专业委员会,促进融合发展,吸纳更多致力于健康管理事业的人员加入健康管理行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