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大都市里那迟迟不愿退去的暑热,天津市蓟县九龙山脚下,小穿芳峪的秋天来得更早一些。关于这个小村最不可思议的故事是,她从里到外“魔术”般变身,竟然用了不到两年。这悄然发生的改变,是源于在蓟县“能村”战略的部署下,村里在外打拼多年的民营企业家的回归。比起大都市里那迟迟不愿退去的暑热,天津市蓟县九龙山脚下,小穿芳峪的秋天来得更早一些。走进静静的小山村,村口一块大石头上的“和谐”两个大字十分醒目。微风吹来,那棵古老的洋槐树叶子沙沙作响。树下,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悠闲地聊天。街巷深处,农家院现代又不失古朴的山村意蕴弥漫开来。如果不是亲临其境,一切恍如电影情节中的画面。
关于这个小村最不可思议的故事是,她从里到外“魔术”般变身,竟然用了不到两年。这悄然发生的改变,是源于在蓟县“能村”战略的部署下,村里在外打拼多年的民营企业家的回归。
作为天津市唯一的山区县,蓟县党的群众线教育实践活动颇受瞩目。今年以来,市委孙春兰先后7次深入蓟县,对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如何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怎样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在党的群众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是蓟县每一位干部的必答题。
将重心下移,把用力点、着力点放在最基层。针对部分软弱涣散的村级组织,蓟县对症开方:以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为重点,选拔一批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富能力强、奉献强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激发他们的“正能量”,鼓励更多能人把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新农村建设发展中来。
在乡亲们看来,孟凡全是穿芳峪镇小穿芳峪村最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老孟回村,并非作秀,是与乡亲们的一拍即合。早在多年以前,周边很多村就已吃上了“旅游饭”,而这个被困在致富上的小村却依然在茫然中摸索。对于全村381名父老乡亲而言,他们需要一位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头雁”,对老孟来说,家乡有他实现自身价值最好的舞台。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计东告诉记者,不仅是像老孟这样的企业老板,该县已将、回乡毕业大学生等实用人才列入能人的范围,并建立了能人库,对所有能人进行管理和储备。目前,全县符合“双高双强”标准的能人型村干部占到了全县村干部总数的84%,传统的农业农村经济因为有了能人的加入而激发出新的活力。
上任伊始,摆在老孟面前的现实是,周边村庄农家旅游已雨后春笋般崛起,13个旅游专业村、230个农家院如火如荼。后来者要找到自己的出,摆脱重复经营的怪圈,需要的是智慧和敢于尝试的勇气。“我们要做与别人不一样的事儿,小穿芳峪的新农村建设要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乡村生活。”说这话时,老孟的脸上写满了坚毅。
推开一扇铜皮大门,在老孟的带领下,走进响泉农家院,这是一座风格独特又不失传统的四合院,青砖灰瓦、石板铺地、木窗木桌木椅,仔细观察,其间又添加了很多西式元素,屋顶花园、庭院绿化透露着清新与浪漫。“农家院如何搞,有经验,也有教训。为了给乡亲们带个头,做个示范,我投资了100万元,将自己的老宅子成农家院,同时能容纳20个人住宿。”老孟说,结合全县“全景式乡村旅游”发展,该村的旅游发展规划已经完成,每一户宅院都有精心的设计,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村里已经成立了旅游管理中心,统一管理、重拳出击,细分旅游市场,短期内让别人无法复制。全村71户,计划20家住宿、15家餐饮,还有5家“故事堂”,两年内全部对外营业,真正实现食宿分离,以服务赢得市场,彻底摆脱乡村旅游低档低价的厮杀。
沿着红砖小道一前行,一道坡,再转过一道弯,眼前豁然开朗,平整如毯的草皮上,停着几辆房车。钻进去,两室一厅、设施齐全。浓浓的野趣、厚厚的乡情,村中有景、景中有村。在这里,老孟给记者算他的增收账:这个房车一期工程进驻10辆车,每辆房车1天营业收入是1000元,以每年经营6个月计算,保守估算一辆房车每年净利4万元,10辆车就可增加集体收入40万元。在渤海轻工集团公司的帮扶下,村里建起了园林苗圃,还成立了响泉园农作植专业合作社,栽植了190亩的速生白蜡。按5年一个生长期计算,除去成本后,每棵树的净利润可达350元,每年可为村民增加人均收入4200元。此外,特色农家旅游每年至少人均增收1万元。
“人家毕竟是老板,苗木公司一年工程量几千万元,见识多、思宽、人脉广,跟着这样的带头人,我们有盼头。”采访中,村里年龄最大的老一脸笃定。“一上任,就和村主任自掏腰包垫资好几百万元,就冲这,我就相信他是真正想干事儿的。”村民常素云实话实说。“前几年,看着别的村搞旅游都富了,我们心里真是干着急,现在有老孟领着大伙干,我相信乡亲们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年轻人闫海涛也信心十足。
自2012年8月27日老孟当选村党支部那天起,这个沉睡了多年的小村,就已经。象蓟县很多能人一样,在孟凡全的心中,对于家乡的规划与设想还有很多。现在,小穿芳峪的乡村旅游计划正在热火朝天地实施,当有一天她正式揭开面纱,迎接四方游客之时,呈现在眼前的将是很多人期待中的慢调田园生活。到那时,相信小穿芳峪这部“影片”会因更多游人的入镜,而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张立平)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