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启动了学术精品入台出版发行工程。2015年1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百年学术论丛》(第一辑)10部学术著作在台北出版发行,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文顶教授率领文学院李建华、李小荣副院长、应贵勇副及作者代表孙绍振、姚春树、齐裕焜等教授,在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与大学等多所高校专家学者座谈,30多家对此进行了报道。著名学者林庆彰先生表示,“福建师范大学此次以书会友,在高校院系中尚属首次,是两岸学术交流的一种新尝试,有助于扩大福建高校在的学术影响,并对深化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据悉,今年10月,该学术论丛第二辑10部著作继续在出版发行。同时,文学院学生创作的小说、散文专辑也在颇具影响力的人文期刊《国文天地》上分期刊出,文学院学生优秀文学作品集《镜子的背面》一书4月份已在面世,并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广泛交流。一面是磅礴的学者气度,一面是潇洒的才子风采。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以学会友,以文会友,以道会友,不仅在海峡对岸展现出百年学府的自信,对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汪副校长所言,文学院学术精品入台出版工程,就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传统,增进两岸学术交流,推动两岸学术资源共享,共筑文化认同的历史根基。
正是通过长时间、多方面、深层次的积淀与拓展,文学院在高水平师资建设、特色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获得丰硕。今天,文学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优化共生,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有力推动文学院迈向更高台阶。
岁序更迭,薪火相传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百年学术论丛》(第一辑)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精品入台出版工程”首期,汇集《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著)、《中国现代散文史》(俞元桂主编,姚春树、汪文顶等合著)、《聚颂诗话词话》(陈一琴、孙绍振著)、《月迷津渡》(孙绍振著)、《六朝文学研究》(穆克宏著)、《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齐裕焜著)、《中国近现代杂文史》(姚春树著)、《福建文学发展史》(陈庆元著)、《后的转移》(南帆著)、《汉语音韵与方言史论集》(马重奇著)等学者的10部著作。
中文作为百年师大的古老学科,可谓名师荟萃、底蕴深厚。著名作家叶圣陶、靳以、胡山源,著名学者郭绍虞、董作宾、严叔夏、黄寿祺、俞元桂等先贤都曾在此执教,其治学、育人思想,已成为学院的宝贵财富,像一盏盏,文学院的百年历程。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老一辈的传承,砥砺出崭新的。如今,中文学科已进入全国同类高校系科的先进行列,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12个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中央与地方高校共建实验室、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1个省特色重点学科、3个省重点学科、3个省重点建设项目、3个省研究生教育创新。持之以恒的学科建设和教学,使文学院始终领跑省内高校中文院系,具有强大的示范性。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打造出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文学院现有教授39人,副教授41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已达84.2%,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者占72.6%,已形成学布广泛、年龄结构合理、团结奋进、爱岗敬业的教师团队。
有了雄厚的师资力量作支撑,学院的科研实力年年攀新高。2009年以来,文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4项(含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1项,高校古委会项目6项,省社科规划项目45项。出版120部学术著作,发表权威刊物论文474篇。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5项;中国出版3项,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2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32项;福建省百花文艺2项。葛桂录副院长表示,科研水平是一个学院的“基本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这些具有“高含金量”的学术项目与项,为文学院的高水平教学注入了内涵,也为进一步深化教学积蓄了力量。
文脉相承,守正出新
“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反哺教学,教学过程也可以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提高。”林志强副院长说道。文学院全面深化教学,不断创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取向,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度的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课程体系的结构性、融通性和交互性,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为学生量身定制了一套操作性很强的实训体系。
(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