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健康生活> 文章内容

一所医学院校的“特教梦

※发布时间:2015/12/29 10:20:0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网站首页

  今日头条

  滚动新闻

  视频报道

  会展论坛

  图片新闻

  中国网评

  综合新闻

  传媒经济

  艺术展播

  传媒

  直播

  传媒万象

  传媒头条

  影像中国

  传媒人物

  一线传真

  传媒炫图

  地方传媒

  健康时尚

  传媒聚焦

  传媒专题

  传媒产业

  传媒管理

  传媒研究

  传媒观察

  微电影季

  传媒公益

  传媒轶事

  战略合作

  ·公司办活动活跃气氛 职员“撕名牌”致手指骨折

  ·券商板块扛起做多大旗 沪指冲高跳水跌0.43

  ·2015二手房成楼市主角 成交量或创新高

  ·碳酸锂价格3个月翻番 国际巨头扩产不容小觑

  ·外援拉莫斯给全队发圣诞礼物:户外名牌

  ·赶在圣诞前 买家砸800万购悉尼豪宅

  ·谁能终结疯狂广厦? 鲁媒:四川是俩硬骨头

  ·宜诺股份新三板上市 将打造包装行业平台

  ·农民工摔伤 包工头无资质承揽工程无仍须赔偿

  ·苏宁第一签即将揭晓 有望4000万买绿城门将顾超

  视障大学生临床实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医学院审时度势,独辟蹊径,适时创办了专门培养残疾学生的医学本科教育,赢得了的赞叹。30年来,医学院始终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在残疾学生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推动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敢为人先,率先创办残疾人高等教育

  1985年,学校创办了专门招收残疾人的临床医学系(医学二系),率先创办残疾人高等教育,为推动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领导说:“医学院在国内首先提出创办残疾人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非常出色,这是我们的骄傲!”

  1984年8月,正在参加高校招生工作的医学院副院长郭玮发现,许多残疾人学生虽然考分很高,但因为不符合体检标准而被拒之门外。的现实引起了郭玮等人的深思:为什么不能举办一个专门招收残疾学生的本科班呢?这样不仅对残疾学生有利,为社会减轻负担,而且还可以独辟蹊径,办出特色,推动学校大发展。就这样,创办残疾人临床医学系(即医学二系)的想法油然而生……

  郭玮随即把这一设想与其他院领导进行了沟通。大家一致认为: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既是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领导和上级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党委大胆决策:“马上就招生计划、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经费等问题制订方案,立即着手筹备招生有关事宜。”并将该招生专业名称定为“医学二系”。

  1985年1月6日,卫生部门医政系统牟天培同志(后任卫生部门保健系统负责人)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杨文娟同志来校考察。在听取学校汇报和实地考察后,他们明确表示:“你们提出开办一个专门招收残疾考生的医学系,这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是件大好事。就全国来说,是首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学校完全具备办好医学二系的条件,卫生部门、基金会将全力支持办好。”1月20日,省教育部门、卫生部门联合行文,“同意医学院从1985年开始举办残疾人医学二系,每年招生50人,学制5年,规模为250人,面向全国招生。”这向宣告了我国首个招收残疾学本科系在滨医正式成立。

  1985年9月10日—11日,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的首届57名残疾学生陆续报到入学。其中5名为解放军某部推荐的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功受的伤残战士。他们大多数都有几次参加高考的经历,分数很高,但因身体原因未被录取。当他们听到被医学院医学二系录取的消息时,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1985年9月12日,是令人难忘的日子。学校为医学二系新生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大众日报》、山东、《山东画报》、中央人民、山东人民、《文汇报》《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近二十家新闻,报道了医学院医学二系成立的消息。向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了医学院创办的首个残疾人医学系。大家都称赞医学院是“为残疾人办了天底下首件大好事的功德的学校。”

  30年过去了,在第一届毕业生中先后走出了曾吾德、谢丽福、席思川等优秀校友。

  曾吾德:1990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工作。2003年全国“”疫情严峻的时期,曾吾德主动请缨到抗击“”第一线工作。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的医德,了许多患者的生命。2003年6月,曾吾德荣获“江西省抗击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章”。

  谢丽福:儿时的一场高烧,使他的右腿完全瘫痪。因为残疾,即使多次参加高考均取得优异成绩,仍然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接收他。1985年,谢丽福终于走入了医学院的大门。五年里,他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全校前茅,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丽水市中医院工作,并先后被授予丽水市“首届医坛新秀”、“浙江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席思川:经历三次高考,是一名每次以高分过线而没有录取机会的残疾学生。1985年,他以超过当地录取分数线100多分的优异成绩被医学院录取。1990年,席思川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同济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之后又获得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及国家癌症研究所资深科学家。

  因材施教,构建“残健融合、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残疾人人才培养模式

  30年来,学校始终“以人为本”的育人,仁心育人,妙术济世,提升生命,促进和谐发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残疾人成长特点的办学思和教育方法,建立了“残健融合、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残疾人人才培养模式。

  仁心育人,提升生命

  30年来,学校始终以保障残疾学生的基本为出发点,对残疾学生给予特殊关爱。使所有的残疾学生都能在设施好的教室学习,优秀的教师带教,实力强的医院实习。同时,学校不断完善无障碍设施,尽可能为残疾学生创造更加便利的生活。专用的洗衣房、浴室、计算机房和健身房等设施,电动车和轮椅等辅助用品,助残扶残志愿者队伍,已成为学校美丽的风景。

  设立专项助学金。为进一步激励和帮助残疾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学校争取社会的支持,设立了残疾学生康复基金、文杰学金、就业创业基金等各种助资金,每年资助及励学生30万元以上,受益面达80%。较为完善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完善帮扶体系。为帮助学生创业就业,在附属医院设立首个“学士后”工作站,为就业困难的残疾同学提供实践的机会。同时,学校积极鼓励残疾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现已取得了良好效果。2013级中医学(针灸推拿方向)王彦龙同学主持的“体验”创业项目,获得2014年“创青春”创业大赛公益组银;常开兴同学创办“永兴盲人推拿店”已实现盈利。在今年的第24个全国助残日上,他所主持的创业项目受到了残疾人创业孵化中心的支持,获得2万元立项支持。

  实行精准救助。学校积极尊重与关心残疾人的良好风尚,扶残助残已成为全校师生医护员工的自觉行为和生活习惯。重残学生孙月明,父母及弟弟妹妹都是残疾人。学校了解情况后,让孙月明同学带着有轻度残疾的妹妹来校上学,并为妹妹小翠提供了食宿和餐厅保洁工作。为帮助孙月明顺利完成学业,学校为她调整了专业并制定了专门的培养方案。孙月明毕业后,在一家国有企业从事人事管理工作,孙月明的妈妈说:“能有今天,得益于医学院做了天底下最好的事。”

  2010级学生龚涛患有先天性小儿症。20多年来,他一直都是用一种近乎“爬”的方式行走。进入大学后,学校帮助龚涛进行了一系列康复矫治和手术治疗,最终,他奇迹般地站起来了。由于学习努力,表现突出,他先后获得了学校一等学金、国家励志学金等多项荣誉,并考取了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

  94级学生任乐9岁那年,一场车祸轧去了她的右腿。1994年,任乐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迈入了医学院的大门。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甘人后的进取深深感染了老师和同学。她连续四年获得年级综合测评之冠。五年里,由于成绩优异和表现出色,先后获得了“十佳三好学生”、“全国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目前,夕阳余晖下的手摇轮椅,图书馆角落里的双拐,墨镜后面那一张张青春朝气的脸庞,都是特教人给予这所大学最别样的风景、最美好的记忆和最温暖的印记。全校师生医护员工把尊重、理解、关心和支持残疾学生作为自己的应尽义务与职责。当残疾学生以特有的姿态出现在校运动会入场式上,全体师生一起欢呼,加油助威;当他们在校园舞台上深情歌唱时,所有观众动情和唱,衷心祝福。他们在关怀中提升了,学会了,懂得了责任。同时,残疾学生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感染和影响了周围的广大师生。这种氛围已成为学校独特的人文景观、“校本课程”和“乡土教材”。

  不断提升办学类型和层次。2012年4月,学校申报的中医学本科专业(针灸推拿方向)获教育部门批准并面向全国招生。9月,首批视障生入学,填补了我国医学院校视障残疾人本科医学教育的空白。2013年9月,首批特殊教育专业、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学生入学。至此,学校残疾人教育的专业从过去的1个拓展到4个。在开展本科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现有听力与言语康复学、针灸推拿康复学、应用心理学(特殊教育方向)等二级硕士学位点3个,构建起了多专业、多层次、多类型协调发展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体系。

  妙术济世,促进和谐发展

  30年来,学校始终“以人为本”的办学,精心育人,因材施教,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残疾人特点的高等教育办学之,构建了“残健融合、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残疾人人才培养模式。

  残健融合即对残疾学生相对集中教育管理服务的同时,让他们与健全学生共同学习、一起生活。这种“有分有合,有同有异”的教育模式,有效解决了他们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的困惑,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即在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过程中,也与康复教育结合起来,实现肢体康复与知识学习的互动融合。学生入学后,学校为每一个肢残学生查体,制定科学的康复治疗方案。滨医人开创的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了世界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被专家称为“医学院模式”。

  丰富校园文化。为更好地帮助残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开发了适合残疾人“坐式排球”、“瑜伽”、“轮椅舞”等体育项目,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学校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活动,形成了“健康,自立自强”的心理综合教育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

  注重选树典型。韩芳一直成为广大师生津津乐道的对象。1987年,因为身体状况,尽管考分超出一本线80分,但没有一所学校愿意录取。在万念俱灰之际,医学院接纳了他。入学之后,韩芳很快在学业、班级管理等方面显示了才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92年,他以临床专业首名的成绩,考取了医科大学内科临床硕博连读研究生。作为我国培养的首个临床呼吸睡眠医学博士,他成功入选市科技新星计划及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现任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是我国睡眠医学学科带头人。

  正是受许许多多榜样的激励,近年来,先后有50多名同学获得国家主管部门颁发的各类资格证书,超过50%的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考研率、就业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

  以文化人,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非常重视文化育人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和生活,积极开展人格养成和德行教育。实施“五大育人”工程,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能砥砺品性,提高。

  创新德育机制,实施“铸魂”工程。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与人文关怀相统一。以科学知识增长学生智慧,以人文关怀提升学生,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心态,正确面对现实,勇于面对挫折。开设《论语》《伦理学》《文明礼仪》等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心、责任心和进取心,积极塑造残疾学生的健全人格。

  打造活动品牌,实施“典型引领”工程。近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我国首个盲人医学博士李雁雁、残奥会冠军吕晓磊等来校交流。请杰出校友韩芳来校作成才报告,请杰出校友席思川参加毕业典礼等等,他们身残志坚、追求卓越的事迹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近年来,先后培养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刘永康、自强模范马小松等典型人物。

  传承育人,实施“修身养德”工程。学校始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学校先后组织编写了《飞吧鸽子》《仁心妙术济》等本土化励志教材及书籍。定期举办各种“文明修身、励志养德”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修身养德,传承文明,弘毅自强。

  注重能力锻炼,实施“实践育人”工程。学校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2007年,学校率先成立手语协会,并开设手语选修课,开展医用手语教学研究,参加手语国际夏令营,为听障人士提供医疗手语服务。近年来,先后同驻地大中小学校联合开展了“奋斗励志报告团”巡回、假期开展“品牌家教”等多场活动。尤其是2013年5月,由临床医学专业2011级残疾学生刘杨发起的器官捐献宣传服务队宣告成立,他们的感人事迹在《中国青年》刊发了长篇专访“在中寻找希望”,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注重问题导向,实施“科研创新”工程。学校以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实际问题为中心,先后完成国家社科规划课题“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国际合作课题“小儿症后遗症患者睡眠呼吸障碍调查及其干预研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6项。特别是言语康复学科负责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郑庆印教授领衔的团队,以耳聋及其相关疾病为研究方向,成立了听力言语康复科学研究院。近三年来,该团队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遗传性耳聋致病机理和药物新靶点研究,获得上级资助资金275万元,实现了学校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

  三十年栉风沐雨,半甲子风雨兼程。30年来,不凡的奋斗历程和不俗的业绩得到了的认可与尊重。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其中,医学二系党支部被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继往开来,努力谱写新时期学校特殊教育新篇章

  当前,国家和相继出台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为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残联领导在学校庆祝残疾人高等教育创办30周年之际专门发来贺信,对继续办好残疾人高等教育,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大发展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我校残疾人高等教育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责任和催人奋进。2013年3月,学校党委刘树琪同志明确提出,“要继续把残疾人高等教育这一特色发扬光大,把残疾人高等教育摆在学校事业发展战略支点的重要,做实、做精、做大、做强。始终保持我校残疾人高等教育在全国特殊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基于这种形势研判,学校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特殊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夯实基础。

  实施学科拓展战略,推动学校转型发展。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更趋个性与多样,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到“以健康促进为中心”,康复服务已成为现代医疗体系和健康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学科布局,着力构建“医、理、工、管、教”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大康复”学科专业体系。强化康复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的建设,增设运动康复等专业;发展临床医学的康复医学方向、护理学的康复护理方向、中医学的中医康复和针灸推拿方向,增设假肢矫形工程和康复管理方向等专业;大力发展老年医学、老年护理、老年医养管理等方向,着力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视障生教育,积极拓展听障生等特殊教育类别,打造“代表国家水平的残疾人教育品牌”。以医学学科为基础,重点培育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康复治疗学、抗衰老医学等学科。同时,不断扩大康复类专业在校生规模,努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推动医学教育、残疾人教育和康复教育协同发展,把学校建成“全国特殊教育人才培养高地”和“全国康复人才培养”。

  实施优势提升战略,创建康复事业发展新模式。学校将充分发挥30年残疾人高等教育办学优势,以高标准建设“特殊教育示范园区”为依托,力争把园区建设成代表国家、、烟台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形象的示范工程和品牌项目。同时,学校将充分利用地处山东半岛区位优势,以医科大学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附属医院为龙头,实施“教、研、产、医、政”一体化战略,全面对接中国残联和康复事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并着力打造适合康复事业发展的“山东半岛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把“山东半岛模式”打造成一个辐射全国、进而影响世界“示范区”。

  实施育人战略,打造文化新品牌。学校将继续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康复育人和爱心培育相互融合。通过“三生教育”、“融入式”主题教育、志愿捐献器官和造血干细胞等活动,将“”和“康复”融入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科研和实践的各个环节, 不断完善“残健融合、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营造氛围,促进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的深度融合,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不断提升育人的质量和水平。

  实施办学战略,不断提升学校影响力。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的姿态、更加的努力”,从有效服务山东半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融入国家康复事业发展体系、不断提升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等三个层面入手,努力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与实效,以及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刘向锋 赵富强)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